close

  眼下正是各大高校應屆畢業生奮力求職的黃金季節。在廣東,深圳一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明確以院校等級來定畢業生薪資標準。以技術類本科為例,普通院校為5000元,重點院校6000元,211工程院校7000元,985工程院校8000元,清華、北大、電子科大為9000元。就業起薪層面鮮明的差異,對於企業來說,這恐怕無關歧視,而僅僅是將院校等級作為一個人才質量的信號來看待。不過從許多學生的角度來看,其中的不公平味道甚濃。
  不同學校甚至同一學校不同學院的學生,在外部的待遇迥異,並沒有什麼值得驚奇。一如哈佛法學院的男生參加劍橋鎮的舞會可以免票,而其他學院的學生則需買票,學校或學院之間存在層次差別,這是人類社會崇尚競爭的產物。但是,差別的來源應當源自公平競爭的規則,競爭規則如果欠公平,也就免不了學生們怨聲載道。“985”學校當然本來都屬於好學校,但好學校天然應該獲得更多的財政撥款麽?尤其是清華、北大這一對龍頭鳳首,2013年財政撥款分別為27.75億元和24億元,且不要說是非“985”、“211”高校財政撥款的數十倍,比其他的“985”高校也動輒高出數十億元。
  財政撥款的多寡應當有公平的準則,例如依據學生的多少,或者區別科研類院校與技術類院校等等。但國家對北大、清華的額外照顧,對“985”、“211”學校的特殊待遇,並不是因為上述兩個因素,而僅僅是因為一種“國家意志”。國家意志當然沒有什麼不好,況且要建設世界一流高校,國家向高等教育傾斜投入,理由非常充分。但問題在於,積習難改的“集中力量辦大事”,破壞了高校發展的公平秩序。從學生的角度來看,對於非“985”、“211”學校師生來說,侵犯的是他們獲得財政公平支持的權利。
  規則層面的不公平已經十分令人憤懣,就此,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在11月21日出席“2014年省部共建地方高校工作研討會”時明確表示,今後,更多的國家重大項目將會在支持範圍、遴選條件等方面對地方高校一視同仁,破除“985”、“211”等身份壁壘,更加註重績效評價。杜副部長的正面回應,讓近來傳得沸沸揚揚的廢除“985”、“211”消息終於落地。
  廢除或者是改革現行的“985”、“211”等級制,已是迫在眉睫。不過,改革的方向何在,這是一個比破除現有制度本身更加重要的問題。杜副部長表示,教育部已經推出“2011協同創新中心”的計劃,該計劃提出面向各類高校開放,不限定範圍,不固化單位;實施後,將不會有“2011高校”的概念,只有“2011協同創新中心”的實體。也就是說,今後高校從政府獲得撥款,依賴的不是一個永不褪色的“985”或“211”帽子,而是依賴“項目”或“合作體”。
  上述做法的確改變了過去“一朝評上,永久受益”的制度,對於高校來說,面對的將是一個更加“弱肉強食”的時代。但是,未來為了聯合獲得政府撥款,高校之間的競爭與博弈,是否存在規則上的公平,新的改革似乎並沒有顧及。當然,從根本上來說,中國高校始終依賴政府撥款,而不是借助自身科研創新轉化為收入,以及校友捐款獲得發展基金,單一的資金來源很容易迫使高校的治理結構趨向於高度行政化。
  高度行政化的大學,必然無法從初衷、源頭上為師生考慮,師生們個體感受與利益的被忽略,又導致高校與師生之間關係的摩擦。這就阻礙了畢業生對母校的感情,以及“夢想萬一實現之後”畢業生群體對母校實際的報恩行動。反過來,越是缺失社會資金的支持,高校就越發對行政機構趨之若鶩。上述二者互為因果,構成了一堆高校改革的內在矛盾,而究竟由誰來撬動改革的杠桿,至少到目前為止,我們還沒有看到真正明晰的答案。  (原標題:[社論]告別“985”之後,高校改革路在何方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g42kgfu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